773.过命的交情(4 / 5)
查点疗法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。正在进行的试验将继续辨别支持这种治疗方法的免疫机制,并将进一步描述这种方法治疗癌症的临床益处。
目的:尽管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已经确立,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耐药性,治疗方案很少,尤其是在egfrt790m阴性耐药的nsclc中。
实验设计:我们对59例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tki耐药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分析,以表征和比较t790m阳性和阴性疾病中介导耐药性的分子改变。
结果:转录分析显示,在t790m肿瘤中,腺癌家族基因的表达普遍缺失,多重免疫组化的正交分析证实了这一点。t790m-肿瘤具有丰富的基因组特征,如tp53突变、3q染色体扩增、全基因组倍增和非老化突变特征。几乎一半的耐药肿瘤被进一步归类为免疫性肿瘤,临床结果取决于免疫细胞浸润状态和t790m状态。最后,使用贝叶斯统计方法,我们探索了如何使用综合的基因组和转录图谱来预测t790m-和t790m+疾病。
在非小细胞肺癌中,激活egfr基因的驱动突变代表了最常见的可操作的治疗改变。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标准药物。先期治疗模式包括第一代、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tki,单独或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。然而,尽管应答率高达80%,但在中位数10至17个月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耐药性。
最近的试验表明,与1gegfrtki相比,预先联合铂双联化疗和egfrtki、联合抗血管生成剂和egfrtki以及单独使用或osimertinib可改善疗效。一项观察性研究还表明,在osimertinib之后使用afatinib的序贯治疗策略可能会改善相当大比例的患者的结果。重要的是,一线osimertinib在许多国家仍然没有得到报销,而且osimertinib缺乏成本效益已经在许多不同的医疗系统中得到证明,包括美国。综上所述,这说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选择和排序越来越复杂,关于最佳一线治疗的争论还在继续。最终,结合临床和分子特征改进患者选择将是优化治疗策略的关键。
对1g和2gegfrtki耐药的最常见机制是egfrt790m“看门”突变,它出现在50%到60%的患者中。osimertinib对t790m具有高选择性,最初被开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